該怎麼準備考試和報告? 該參加哪些課外活動? 該怎麼和教授互動? 什麼才是刺激思維又維持樂觀的好方法? 該如何平衡愉快的社交生活與雄心勃勃的日程表? 怎麼樣才能量身訂製完美的活動,符合你的能力、興趣與喜好? 這些是每個學生都該提出的重要問題,而答案就在本書裡。
醫療院(所)發現食品中毒病患,應在24小時內通知衛生單位。化學物質: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身體出現「8不適」都可能是食物中毒徵兆。天然毒:包括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等。Q2、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病因物質是什麼? A: 細菌:常見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引起仙人掌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米飯等澱粉類製品、肉汁等肉類製品、沙拉及乳製品等。
熱藏溫度則需高於60℃保存。Q9、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 A: 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澈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光是國語,劇中也有各式各樣的口音。
文:謝承諭、蘇席瑤 你說的中文,聽起來是台灣來的? —— 從《KANO》、《茶金》,到《幸福路上》看台灣華語的前世今生 你說的「國語」其實是…… 現在的國語是怎麼來的? 跨界混搭的國語 語言接觸下的獨特產物 台灣華語特徵有哪些? 這才是正港「台灣華語」。僅僅數十年後,一個對過去大部分人口來說曾經相當生疏的語言,竟已成為現在年輕世代的主要語言,翻轉之快速著實令人震驚。權高位重的副院長,講的是帶明顯外省鄉音的國語。尤有甚者如鍾肇政(2000)的回憶:「他開班授徒教北京話,你去聽一聽會發現他講的跟客家話一樣。
台灣語言學學者林育辰在他二〇二一的研究中,整理了當時國語教學的混亂狀況: 有人仍依國音老調教學,各有人帶著混雜各地口音的「藍青官話」教學(何容等人,1948)。在這整個標準語制定的期間,台灣皆在日本統治之下,不只沒有參與其中,也未受其影響。
日治時期的「國語」,指的是日語。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國語顯然是最常用的語言爾後在商場上,她還會用國語跟台灣銀行的人員打交道,用英語跟洋行談生意。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治時期的台灣,「國語」這個詞並不是指我們今天認定的國語,也就是學術上所稱的「台灣華語」,而是指「日語」。
日治時期的「國語」,指的是日語。最終也因為沒有真正的母語使用者、推廣困難,使得「老國音」無以為繼。在國民政府推動國語教育的背景下,學習國語成為熱潮,但腔調混雜。這正是國民黨政府統治之下的「國語運動」的開端。
第一集中,女主角張薏心一出現,就聽到她跟親戚說客語,和孤兒院的修女和孩子說閩南語,和日本朋友說日語。尤有甚者如鍾肇政(2000)的回憶:「他開班授徒教北京話,你去聽一聽會發現他講的跟客家話一樣。
光是國語,劇中也有各式各樣的口音。這個普查結果,對於熟悉台灣社會現狀的人來說,可能不是太驚訝。
而台灣當時占人口大多數的漢人主要使用的語言則是閩南語和客語,因此,當時大部分的台灣人對我們今天所稱的「國語」其實非常陌生。但事實上,僅僅七十幾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的台灣,當時幾乎沒有人會說我們現在所謂的「國語」。跨界混搭的國語 二〇二一年的台灣時代劇《茶金》,以茶商姜阿新為原型,講述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〇年代初期,新竹北埔茶產業的興衰,同時也刻畫了當時台灣的多語狀況。京劇名伶夏慕雪,說的是帶著兒化韻的國語,例如第五集在美軍俱樂部,夏慕雪說「剛才美國人在裡頭,才在聊化肥廠的事兒」、「政治的事兒嘛就該給政治解決」。短短數十年內,國語竟能在台灣變得如此普遍,這麼一想就會發覺是一件很驚人的事了。共通語在早期稱為「雅言」,近代則稱作「官話」,最早是各地官員使用的共通語,以便互相溝通、上朝奏疏。
進入民國以後,政府想建立一套語言標準,於是在一九一三年召開了「讀音統一會」,以各省代表投票表決的方式,逐一審定六千多字的讀音,這就是後來所稱的「老國音」。在這數十年裡,「國語」本身的面貌也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一章,我們就來談一談在台灣的「國語」,也就是學術上所稱的「台灣華語」,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形成?又具有哪些特徵? 現在的國語是怎麼來的? 「國語」一詞,在台灣歷史上出現了兩次。本省人原本就對「國語」不熟悉,而外省人「國語比較標準」這個想法也是個迷思,畢竟外省人口來自各個漢語方言區,國語對他們而言,也可能是個第二語言。
使用起來,自然而然會帶著鄉音。在這整個標準語制定的期間,台灣皆在日本統治之下,不只沒有參與其中,也未受其影響。
台灣的「國語」,和中國的「普通話」,乃至於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等,雖然都是「華語」一族,但是各有特色。其餘角色在說國語時,多半說的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台灣華語」腔調。文:謝承諭、蘇席瑤 你說的中文,聽起來是台灣來的? —— 從《KANO》、《茶金》,到《幸福路上》看台灣華語的前世今生 你說的「國語」其實是…… 現在的國語是怎麼來的? 跨界混搭的國語 語言接觸下的獨特產物 台灣華語特徵有哪些? 這才是正港「台灣華語」。一直到二次大戰過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認為語言代表的是民族精神,開始積極推行國語,希望盡快把「日本的台灣」轉變為「中國的台灣」。
三十五歲以下的人口,有八成以上都以國語為主要語言,十四歲以下族群甚至達到九成以上,可見國語在現今台灣的強勢程度。這個投票表決的方式,雖然符合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精神,卻創造出一套幾乎無人使用、拼湊而成的發音系統。
權高位重的副院長,講的是帶明顯外省鄉音的國語。台灣語言學學者林育辰在他二〇二一的研究中,整理了當時國語教學的混亂狀況: 有人仍依國音老調教學,各有人帶著混雜各地口音的「藍青官話」教學(何容等人,1948)。
一九二三年,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決定基於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新國音」,在一九三二年,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彙》後,這便成了中華民國標準國語的主要基礎。(頁23-24) 各種國語腔調並存的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僅僅數十年後,一個對過去大部分人口來說曾經相當生疏的語言,竟已成為現在年輕世代的主要語言,翻轉之快速著實令人震驚。」這種混亂的國語教學情況,讓小學生在作文簿寫道:「國語有六種」(紫翔,1949)。在民國前的中國,就有「共通語」這個概念。但是這個標準語,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故事得從更早以前開始說起。
後來這個共通語逐漸流傳於民間,演變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各地官話。國民政府來台後,「國語」指的則是以北京話為本的標準語。
《茶金》雖然有意識地呈現當時多語跟多腔調的環境,不過實際上,當時的「國語」南腔北調皆有,變異程度應該遠比戲劇呈現得要大了許多。使用者年齡愈小,這個趨勢愈明顯。
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國語顯然是最常用的語言出坑之後,辨認出死者身分者就把他的火牌仔拔下來,一旦電池室的名牌全部清光,就代表全員都出坑了。